•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新闻学院]“寻找方大曾”校园公益计划走进范长江新闻学院
        来源:   作者:网站管理员   查看:

    2017年6月10日,“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的最后一站走进了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下午14时30分,该活动在我校东区礼堂开展。范长江新闻学院顾问、沈君茹研究会名誉理事、范长江长子范苏苏;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解读方大曾”一书主编冯雪松;内江师范学院院长张志远、副院长曾良、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钟建明;范长江新闻学院副院长高卫红以及历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副校长曾良介绍完嘉宾后,校长张志远致欢迎辞,他表示热烈欢迎“寻找方大曾”校园公益计划走进内江师范学院,正如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所言,范长江、方大曾两位当年的战友能在内江相聚将是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他对到场嘉宾致以欢迎、感谢并简单介绍了“寻找方大曾”行动创始人冯雪松先生。随后,校长张志远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先生、第十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解放军报高级记者乔天富先生颁发兼职教授的聘书。由冯雪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解读方大曾》责任编辑彭莎莉向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赠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所有仪式结束后,开始进入报告会环节。

    寻找方大曾行动的创始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冯雪松为到场师生讲述了16年来寻找方大曾的历程,他由《等着》节目视频引入,以座谈的形式追忆前辈,从方大曾是谁、关注民生的摄影记者、一个人的绥远之行等方面分享了方大曾的传奇经历,让这位被历史遗忘的中国战地摄影记者走进校园,使更多的青年学子认识与学习方大曾的爱国敬业精神,共同探讨当代传媒应有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1912年出生于北京协和胡同,战地摄影师。方大曾出身于外交官家庭,“九·一八”事变后,他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题材的摄影作品,如《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等。1937年,在范长江的推荐下,方大曾被上海《大公报》聘为战地特派员,他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激战前沿,传递出大量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报道。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方大曾任中外新闻学社(中外社)摄影记者、全民通讯社(全民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赴前线采访。说起“小方”这个名字,冯雪松介绍说方大曾先生本人很喜欢别人叫他“小方”,因为“方”表达刚正不阿,“小”字则带有谦逊的意思。

    在担任上海《大公报》特派战地记者期间,方大曾陆续发表了战地通讯《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他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战线前沿,拍摄到大量正面战场的珍贵照片。

    由于通讯极其困难,家人几乎联系不到方大曾,他所写的报道成为家人了解他行踪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自1937年9月30日方大曾在《大公报》上发自保定蠡县的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就再也翻不到他的报道了。

    方大曾消失在报端,也消失在家人的视线中,此后再无消息,给人们留下了至今未解的谜。

    “方大曾最后的字迹停留在保定蠡县,”冯雪松说到,“他在在寻找其踪迹时曾翻看过保定县志,发现在9月18号,即方大曾发出最后一篇报道后几天,保定沦陷,日军屠杀了2000多人,尽管不愿意相信,但他应该是在那次战争中牺牲了。”这是目前多数人认可的说法。在保定时,冯雪松还向当地政府提出让方大曾在保定安家。冯雪松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方大曾的生命轮廓和精神面貌逐渐清晰,重回当代人的视野,更让同学们了解并走进方大曾精神。

    随后,范长江新闻学院的顾问、范长江长子范苏苏先生进行主题发言,他结合方大曾与友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及方大曾战地通讯中的话语,诠释了方大曾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是在与进步革命人士接触中,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在战争中受到邱溪映、范长江等友人的帮助与支持,更加坚定了方大曾“一定会带回来丰富的新闻”的信念;三是受到爱国姑父李宗仁的影响。范苏苏先生认为冯雪松老师“寻找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非常有社会意义,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费在20多所学校讲述方大曾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寻找方大曾”的执着精神,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方大曾,范先生还表示自己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冯雪松老师,继续寻找方大曾,追寻一种精神。在谈到方大曾精神时,他说到:“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东西多,思想多元化以后,价值观扭曲情况较为严重。在发生战争时,必须在第一线的除了军人就是记者,这是记者的职责,所以方大曾的精神非常可贵,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在发言接近尾声时,范苏苏先生引用郑铭老师的一段话作为自己发言的总结:“我反复阅读手头关于方大曾的数十万文字以后,我更加坚信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候,方大曾是那一批最早觉醒、最早觉悟、最早现身的中国年轻知识子的杰出代表。方大曾一定知道,选择成为战地记者,首先就是选择了死亡,一个只有25岁的年轻人坦然选择血肉横飞的战场,选择在最近的距离见证野蛮与正义的较量,这是选择新闻记者中最危险的那个角色,他或许早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体生命随可消亡,民族觉醒才能永生!”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了范苏苏先生热情洋溢的发言。

    接着第十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解放军报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乔天富教授做了“战地记者对战地记者的致敬”的演讲。乔天富教授表示在抗战时期环境艰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留下的照片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源。他通过展示战争中的照片的形式结合自己两次参战的经历,向同学们展示了战地记者顽强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并希望同学们学习范长江、方大曾追求真理、追求真相、勇往直前的精神。记者这个职业需要“豁出去”,在国家有难时,向前冲,发挥一名新闻人的作用。

    本次活动通过冯雪松、范苏苏、乔天富三位老师对方大曾的解读,让这位杰出的摄影家、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方大曾”以清晰地形象走进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让广大学子认识方大曾、学习方大曾。此次讲座弘扬和传播了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仅提倡爱国、敬业、责任、担当,同时也用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用鲜活的人物传承民族精神。

    据悉,参加此次讲座的嘉宾有,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解放军报高级记者、少将、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摄影艺术中心主任江志顺;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于宁;原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陈申;原四川日报高级记者、方大曾外甥张在旋;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重庆日报首席记者、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罗成友;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刘畅;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山西广播电视台驻外记者管理中心主任、高级记者、中国视协媒体融合推进委员会副秘书长肖亚光;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刘少华;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哈尔滨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郑工作室主任郑;第八界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今时代传媒总经理赵拴;第十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辽沈晚报名星记者工作室、文体中心总监栾俊学;第十一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原河南日报高级记者王天定。内江市东兴区文广体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京渝;内江市东兴区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兰自涛;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界人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乔云霞;范长江纪念馆馆长段瑞明。

    (图/文 刘敬怡  田彦)



    •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版权所有
    •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邮编:641100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