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乘虎教授莅临我院作学术报告
        来源:   作者:网站管理员   查看:

     

      5月23日晚7点,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乘虎教授在第三实验楼演播厅为我院师生做了主题为“媒体融合进程中电视节目创新的理念与路径”的讲座副院长高卫红及我院部分同学参与讲座。

       讲座由副院长高卫红主持,她首先向在场人员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杨乘虎教授。杨乘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首届“白杨学者”,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艺术研究院艺术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目前致力于传媒战略规划、节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等研究。

       在此次讲座中,杨乘虎教授为参与人员讲解了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情况,以及电视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他由几组统计数据入手,通过几大卫视近年来综艺节目市场收视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各类综艺节目,如情感类、文艺类、音乐歌唱类等类型的节目在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的收视成绩对比的具体分析,提出在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融合中各类节目的创新至关重要。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综艺节目多是外来品,其中绝大部分的综艺模式是从韩国买进的,而我国的综艺节目想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提倡原创,多加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拿来”。此外,他还提到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网络节目的播放效果,其收视率、口碑逐渐与电视平台播放效果持平,甚至赶超电视平台播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电视面临“体制机制落后、效能效益降低、改革出现困惑”这三大危机挑战与四个“不适应”,即“不适应市场化环境、不适应新技术运用、不适应新兴媒体发展和不适应用户新需求”。对此,他告诉同学们,尽管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但是电视并不会就此退出,它只是回归到它本来应该在的位置,就好像当初电视兴起时的报纸和广播,它们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回归到一个本来的位置,不再是传播媒介中的第一名而已。

       分析了电视的危机与挑战之后,杨乘虎教授又向同学们解释了什么是网络中的“网感”,“网感”的文化逻辑是多元——互动——创生的过程,而它的文化价值链条则体现于更活跃、更有弹性的生产空间与传播环境,价值观的变现与流量的变现更具有可持续性和辐射力。通过传媒通感,即痛感、喜感、网感、手感和通感可以提高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话题性、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兼容性。使传播效果更好。

       杨乘虎教授表示,电视和网络都是有效传播的媒介平台,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文化属性、技术属性和商业属性依附于它们,实现电视与网络更好的融合。他提出,“回到电视,做好电视!走出电视,做大电视”的呼吁与激励。他说电视节目制作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做出更好的、中国原创的电视节目。同时通过媒体融合中的碰撞,走出传统的电视制作瓶颈,做大电视模式和电视节目品牌。

       杨乘虎教授讲解结束后,我院学子对讲座相关内容提出疑问,其中有同学提出“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如果社会主流价值与收视率,收益率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对此,杨乘虎教授表示,电视节目制作者不应该被收视率左右,而是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带动观众,去影响观众。另有同学提出“当前各类综艺节目都十分火热,在不借鉴外国成果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保持其生命力,让其持续升温呢?”的问题。“综艺节目的整体情况都是阶段性的,比如这一段时间某个卫视出了某类节目,那其他卫视也会相继出此类节目,但大浪淘沙之后能留下的就那么一两档,所以要想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要创新,然而在节目模式上创新一时半会儿很难,所以,借鉴是不可避免的,只能说想要做到真正的原创,还必须经历学习的阶段,优秀成果学习,再慢慢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杨乘虎教授如是回答到。

       整场讲座在热情的互动下圆满结束,杨乘虎教授的讲解,不仅让在场同学了解了媒体融合下电视节目的发展路径,也解答了同学们对新媒体发展下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的困惑。对我院学子进一步的未来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文/田彦  图/刘敬怡)




     

    •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版权所有
    •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邮编:641100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