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大抵都是如那江南女子一般婉约细致的。
李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在来到李庄之前,我曾想,李庄啊,你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才能敢当如此美名呢。
走进李庄,望着那漫漫的青石板路,一刹那竟然迷了眼,仿佛流成了一条潺潺的河。据统计李庄内保存较完整的古街巷共十八条,我喜欢下雨天的古巷,撑着伞,入夜或清晨,走在古巷里。终于,寻着了一天,李庄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撑着伞走在古巷里,我不觉恍若天人了,这让我想起了丁香姑娘,她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似乎爱极了这雨中的古巷,它缱绻着丁香姑娘和她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旧梦,也缱绻着我梦中的江南古镇。
我们一行人率先来到了奎星阁了。奎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白虎七宿之首。或许是命名参考了神话的原因吧,奎星阁总给我一种神秘之感。根据当地的老一辈的人说阁楼的顶端一般都会建成似毛笔尖状,谓之“魁星点斗”,相传若某一天发生毛笔尖断裂倒下,“笔尖”所指方向就会出状元。虽是传说,但也寄予了当地人对新一代人的无限希冀。但随着年代的久远,奎星阁已经重新修葺,古建筑已被商品经济的冲击带上了商业化的色彩。我是不大满意这种结果的,我希望它能在历史的洪荒中存活下来,保留着它本来的面目,即使伤痕累累,即使时光在它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至少证明了曾经的辉煌。或许会有人说,古建筑被商业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没有人能阻止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该为心灵寻一片净土么,至少当我们厌倦了这种快节奏的时候,能为我们的心灵寻找一个去处。
告别了奎星阁后便来到了禹王宫,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镇宫之宝,九龙碑。尽管九条龙都未完整刻出,但却都突出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境,我想,大概当时的篆刻师也应该有这种意味吧。恍惚中,我看到了九条龙分别穿行盘旋于云彩之中,空中似乎传来了阵阵龙吟声,九条龙上下翻飞姿态各异,纷纷传达着它们的激动与亢奋。突然一滴雨水滴落在了指尖,哪有什么穿行盘旋和龙吟声,再仔细看了看九龙碑,依旧是那九条未雕刻完全的“神龙”。据左照环老师回忆道,文革时期,九龙碑的龙头被刻意破坏了,听到这里,心中不免觉得有点惋惜,虽然后来经过工匠的修补,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 。
最让我为之神往的便是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也就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上坝月亮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营造学社被迫步步南迁,最终落脚于李庄,驻进上坝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在月亮田驻足了六年,这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建筑学术研究和考古研究工作。林徽因,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女诗人,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带我走近了她,未曾想过,女诗人竟也是建筑师,对建筑这方面也颇有研究,在她的倾力协助下,梁思成先生成功撰写出《中国建筑史》一书。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门上刻有这样一幅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陋室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在战争年代,陋室青灯之下,他们仍然保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份崇高的民族节气不得不说深深的震撼了我。
置身于李庄古镇,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久远的年代,这儿没有喧嚣的汽笛声,没有望不到头的高楼大厦,没有秽浊的异体气味。这里只有古巷,只有石阶,只有拱桥,还有传说。那些文人墨客将李庄变成了一首朦胧曼妙的长诗,这首长诗流淌在如碧玉一般澄澈的李庄。
那蔓延的粉墙黛瓦是她的骨架,那成片的青石板路是她的胸膛,那流淌的溪流河水是她的血液,她用她的乳汁喂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在她的怀抱里漫步了几十载,春夏秋冬,年复一年。
漫步在李庄,仿佛连灵魂都被浸透清新了。


梦回李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