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秀美纳溪醉美山歌”非遗文化调查队工作简报
[第二期]
内江师范学院“秀美纳溪醉美山歌”非遗文化调查队编
2017年7月15日
目录:
◆非遗的未来,志愿者的使命
◆泛舟湖上,领略纳溪风情
◆传唱纳溪民歌,弘扬民族文化
非遗的未来,志愿者的使命
7月12日上午10点30分,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了纳溪文化馆。今天志愿者对纳溪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易胜勇进行了一个人物访谈。据了解,易胜勇已在纳溪文化馆工作十余年之久,在担任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之前,他曾是一位音乐教师。
上午11点整,志愿者们布置好场地,正式进行了人物访谈。首先志愿者代表请易胜永简单介绍了一下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易胜永认为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有很多,如传统的民歌,民间的茶叶制作,酒的制作工艺民间舞蹈等。有关音乐方面的主要有纳溪民歌和永宁河船工号子;民间舞蹈主要集中表现在牛油灯,它是一种比较随性的表演,唱词和音调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而改动。然后志愿者们又对民歌的传承提出了疑问,易胜勇认为他们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了很多措施,主要采用了记谱的方法。现如今记谱保存的民歌多达3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撵野猫》和《爬海歌》。“志愿者从零五年便开始进行民歌的收集,挖掘和加工。志愿者也有组建自己的演员团队,也会积极参加各种有关非物质音乐方面的比赛。”但前几天通过志愿者对民歌的了解大多是采用男女声对唱形式。易胜勇说这主要与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以前多少集体劳动,人们聚在一起干农活,在间歇之际,男生和女生采用对口的形式,然后产生了最早的山歌。
据了解,纳溪民歌文化的传承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无论是志愿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馆的馆长,都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易胜勇说,他作为非物质文化馆的馆长,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去保护当地的民歌文化,一定会尽自己的所能让当地的文化遗产走出去,然后走的更远。然而,志愿者作为当代大学生,为这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深感荣幸。同时,志愿者也会尽自己所能,将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传播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纳溪民歌。
泛舟湖上,领略纳溪风情
7月14日下午,内江师范学院“秀美纳溪,醉美山歌”志愿队在泸州市纳溪区凤凰湖景区参与拍摄中央电视台的地方日志节目“纳溪志”。为拍摄组提供一些服务性的帮助,此次的活动历时5小时。
下午16点,志愿者在文化馆易胜勇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纳溪区外的凤凰湖风景区,在约定地点等候剧组的到来。
下午17点30分,剧组的工作人员到达老师所在的位置,在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登上了开往剧组拍摄的游船。因为此次的拍摄在湖泊中央,所以志愿者的一切活动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在做好一切安全准备后,志愿者就开始了正式的拍摄活动,由于剧组取景是在夕阳下的湖上,时至傍晚,太阳眨眼就要下山,所以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的赶着太阳下山的脚步工作。可惜,天公不作美,此时,天边聚集了大片的云彩遮住了夕阳,只能见到云彩周围残留的霞光,层层云翳,点点金光,泛在广阔的青色湖泊上,还有老师嘹亮的歌声,伴着青山绿水,惊飞的白鹭,天水一色,余音袅袅,看在眼中惊在心里,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在这一刻永远的停驻在志愿者心间,在湖上静静的听着老师演唱的纳溪著名的民歌《爬海歌》,声声嘹亮,婉转悠扬,使志愿者忽然明天了纳溪民歌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自然赋予当地人民的天份,借人的口唱出了自然的歌。在绝美的景色中诞生的便是悠久的纳溪民歌。
传唱纳溪民歌,弘扬民族文化
2017年7月15日,内江师范学院“秀美纳溪,醉美山歌”非遗文化调查队去往纳溪区培训中心,进行短暂的民歌学习。此次主要学习纳溪著名民歌《爬海歌》《撵野猫》。
上午9点,队员们从住所出发,在岳老师的引导下,9点半到达培训中心,一番简单交流过后,正式开始学习。
9点40分,学习正式开始。队员们都精神抖擞认真听老师教唱。首先,由“肥猫组合”中负责中音声部的岳正强老师教唱《爬海歌》。据了解,《爬海歌》是纳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曲目之一,颇具纳溪风格,然而队员们都不是纳溪本地人,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不过在老师耐心指导下,终于学会了这首《爬海歌》
10点40分左右,开始学习另一首纳溪民歌《撵野猫》,此次由“肥猫组合”中负责次高音声部演唱者刘云艺老师进行教学。《撵野猫》与《爬海歌》相比在旋律和节奏方面都更加有难度,方言词汇也更多,所以学习起来更加有难度。不过,在老师指导下。经过老师和队员们共同的努力在12点左右学会了《撵野猫》。
据了解,这两首歌都是纳溪民歌代表曲目,非常具有特色。其传唱版本也各不相同,不过,正是各个版本的出现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创新。
上午12点半,学习圆满结束。队员们带着慢慢的收获结束了上午的行程。在此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对队员们付出很大的心血,悉心地指导每一个队员演唱。对此,同学们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