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 您的位置: 首页 >> 第二课堂 >> 公益实践 >> 正文
    #青春内师,实践在路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队,走进资中
        来源:   作者:网站管理员   查看:

    7月12日上午,内江师范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在资中县水南镇板栗桠乡开始了第三项调研任务——“抬工号子”。志愿者提前在网上和当地的文化馆了解到了“抬工号子”的传承人汪祖裕的信息,并拨通了他的电话,告知他志愿者即将到访的消息。

    上午10:30志愿者乘车抵达板栗桠乡的一个农贸市场门口,汪祖裕先生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紧接着志愿者对他进行了实地采访。说起“抬工号子”,他便打开了话匣子。首先为志愿者讲解了“抬工号子”的来历,他讲到“抬工号子”是一种古老的民歌,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运输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需要多人合作整体用力,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实施搬运,其间靠唱歌助力。这种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的方式,就叫“抬工号子”。可见老一辈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随后汪祖裕老人向志愿者展示了“抬工号子”的独特唱法,歌词中出现的“抓到,抓到”是四川的方言,意思是往下容易滑倒,所以得鼓励大家的脚得小心,抓住地面。还有“嘿哟嘿哟”表示大家一齐用力,把物品运送到目的地,用这些充满力量的词汇给劳动人民加油打气。汪祖裕老人还说,抬工号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字一定要喊到脚上去,节拍和脚与身体的发力要一致。这样才能发挥出“抬工号子”的作用。时至下午,志愿者对“抬工号子”的调研渐渐进入尾声。与汪祖裕先生告别后,第二天志愿者便马不停蹄的赶往资中县铁佛古镇寻找沉寂多年的“客家山歌”。上午10:00志愿者抵达铁佛古镇,与当地文化馆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在她的带领下,志愿者找到了镇上唯一一个还会唱“客家山歌”的老奶奶——崔华兰。在志愿者的采访中崔奶奶为志愿者演唱了两首客家山歌,她告诉志愿者,现如今资中铁佛的客家山歌内容都是从以前穷苦的生活经历,多是歌颂解放以后人民的劳动和党的发展,而她们是听到客家人传唱的,她们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被汉化了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客家山歌已经失传。听到这里志愿者唏嘘不已。在简短的采访过后,文化馆的负责人带志愿者欣赏了一些古镇的古风美景,领略了当地的纯朴民风,于此同时也为志愿者此次社会实践画上圆满的句号。



       志愿者此行,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给志愿者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呼吁大家,使这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递。


    •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版权所有
    •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邮编:641100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