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三点,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秀美纳溪最美山歌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川南民歌第一村乐道子古镇。当天,纳溪文化馆长肖玉梅老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传所所长意易盛勇老师便带领志愿者感受当地文化的底蕴。


纳溪民歌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五十年代纳溪就有民歌之乡的美誉。2013年纳溪《永宁河船工号子》入选四川省春晚。2015年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小毅把川南民歌第一村的牌匾授予了泸州市纳溪区天仙硐乐道古镇。
恰逢当天中国作家协会也来到纳溪乐道古镇采风,当地电视台也跟随采访。人民日报编审、著名作家、记者郑守义老师与实践小分队队长廖晓晶亲切交谈,并对纳溪民歌文化进行了高度赞扬。纳溪民歌传承人陈开才老师与纳溪民歌传唱人等4位老人、各民间艺人在川南民歌第一村进行了纳溪民俗表演。热闹活泼的《牛牛灯》、民歌文化与酒文化相结合的《行酒令》、原生态的民歌《撵野猫》、《薅秧歌》展现了纳溪民歌的文化魅力。除此,志愿者还与演唱民歌的四位老人进行了简单交流,他们都是天仙硐土生土长的农民,70多年深受山歌文化的熏陶,养成了他们开口即唱的习惯。四位老人已有七八十岁的高龄,曾是永宁河上一起拉船的纤夫。他们说:“现在永宁河上已经没有船了,也就没有吼号子了我们希望把这样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实践小分队分别与中国作家协会的老师们和纳溪文化馆的老师们进行了合影。

最后,此次调研活动于下午6点在纳溪区天仙硐乐道古镇顺利完成。此次调研,虽然路途遥远,但志愿者收获了许多川南民歌的知识,当地纳溪民歌的表演更是让志愿者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