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
“走进红色遵义”考察队
工作简报
[第一期]
内江师范学院“走进红色遵义”考察队编
2017年7月12日
目录:
?参观遵义会址,感受文化长征
?延续西迁文化交流,发展特色茅坝新村
?走进娄山关,歌颂红文化
参观遵义会址,感受文化长征
7月10日早上8点,休息了一个晚上的队员们前往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贵州炽热的阳光阻挡不了队员们参观和考察会址的脚步,反而更加提高了队员们的工作热情。会址内人潮涌动,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中央红军居住的地方,更详细的了解到了当时革命者革命生活的不易。在接下来的参观中,队员们前往了博物馆。在陈列架上那些具有年代感的物品都有历史意义,队员们认真地读了记录它们历史意义的文字介绍后做了相关的笔记。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远从广西赶来参观的两位叔叔。他们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认为革命先辈们的事迹不能忘却,反而应该铭记在心,也应该加强青少年这方面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为未来的中国做出自己的奉献。
7月10日下午3点30分,队员们在结束了遵义会议会址参观之行后,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行程的第二站——浙大西迁陈列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设置在贵州省的三大文庙之一湄潭文庙内,是全国仅有的以西迁办学内容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
陈列馆包括六个展厅、七个部分。通过图片、实物、雕塑、视频等陈列布展方式,全面展示浙大西迁历史和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的历程。队员们按照先后顺序参观了这六个展厅,并了解到了当时浙大西迁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在这里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专家与学者,为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尽自己的能力保护和发扬红文化,希望能够以身作则把这些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当代大学生要跟着党的步伐走,认真贯彻落实‘两学一做’,争取做‘六有大学生’。”
延续西迁文化交流,发展特色茅坝新村
7月10日晚,志愿者来到了茅坝村。茅坝村是国家精准扶贫示范点,茅坝村的村民们通过独立自主发农业产业自主脱贫并走上了致富之路。7月11日早上10点,在一位村民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当地生产茅坝米的生产基地,了解到了当地的米产业给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随后又参观了当地的农耕博物馆,了解到了茅坝村的农业发展历程。
7月11日下午1点,走进红色遵义考察队顶着烈日来到湄潭的中国茶海。据了解,湄潭的茶海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海,占地面积4.3万亩。此次在茶园参观和学习后,队员们在交流过程中,吴康丽表示道:“技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个地区要发展所必需的东西。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这群大学生也能拥有扎实的技术储备,又能秉承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参与到社会中去。
在那里,志愿者感受不到农村的落后,faner感受浙大西迁后的文化遗留,感受到的是科技与农村的完美结合。相信志愿者能延着“文化长征”之路走得越远,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好。
走进娄山关,歌颂红文化
7月12日早上8点,队员们早早地就起了床。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着,却从未减少对娄山关之行的热情。
11点左右,志愿者终于来到了娄山关,同大多数满怀热情的游客一样早早地进入了观众席,准备观看娄山关大捷的情景剧。此次的情景剧由电视剧《亮剑》的总导演张前精心排演。演出还未开始,就听见后台演员排练时高亢的呐喊声。老爷爷的一句“神兵天降”拉开了表演的序幕,而这神兵指的就是红军。面对敌人的围剿,红军从容淡定,重新部署作战计划。现场硝烟四起,令人惊心动魄。当红军战士抱着英勇牺牲的连长时,现场的气氛变得压抑而悲伤;当红军在老爷爷的帮助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与老百姓们联欢时,在场的观众也被这欢快的气氛所感染。志愿者很荣幸地被邀请与他们一同联欢,与演员牵手跳舞,感受胜利的狂欢。演出结束后,志愿者同“周恩来”和“毛泽东”合影留念。下午志愿者来到了娄山关陈列馆,详细的了解了娄山关战役整个过程,并翻阅了一些革命伟人的著作,从书中了解伟人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革命精神。
今天的行程丰富而有意义,志愿者感受颇深。红军的年代虽已远去,但红军的精神却一直在延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传承红文化,更要宣传弘扬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