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队,走进资中
——第二站 “王氏竹琴”之行
7月10日上午,内江师范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在资中县水南镇开始了我们的第二项调研任务——王氏竹琴。
上午9:30,调研小分队的所有成员们乘车到达通往水南镇坳泉村的小路口。辗转其间,最后在询问路上的村民口中,得知了王爷爷的住所信息,过近一个小时的路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王爷爷的家。

一见到我们,王爷爷热泪盈眶,紧紧的握住我们的手。现年86岁的王爷爷,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怕等不到我们的到来,提前写了张纸条给我们,内容是:“亲爱的孩子们,感谢你们对艺术的热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达了王爷爷为竹琴艺术奉献的一生。简短的寒暄之后,王爷爷为我们讲解了有关竹琴的来历以及发展历史,他讲到竹琴最早起源于四川,早期我们叫它渔鼓、道琴,然而真正的竹琴是用云南的鸡足山的一种竹子制作而成的,现在流传民间的只是用南竹制作的。早期的竹琴起源于神话传说,他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看见人间恶行,做恶人太多,化身道人来到做恶人的门口来表演竹琴,劝化世人,游历四方。竹琴从唐、宋、元、明、清流传下来,到了民国,文化发展,唱出的内容更加细腻。”接着讲到竹琴的制作王爷爷更是滔滔不绝。他讲到制作竹琴的竹子,口径要在十公分以上,竹筒长约3.2寸,在竹筒的一头蒙上特定的材料,一般是小肠衣或鱼皮来制作,材料要有松紧,中间要没有洞眼。和竹筒配合的还有简板,是两条二尺多长的竹片。两者完美配合,演奏出赋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效果。时至傍晚,考虑到爷爷的身体状况,我们今天的访问基本告一段落。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再次来到王爷爷家里,他为我们展示了竹琴,并将竹琴演奏与歌唱相结合,在表演时他斜抱竹筒,一手敲竹片,一手指尖拍打竹筒,发出“嗙嗙嗙”的声音,同时伴随着他独特的唱腔,将琴与声完美结合。他讲到唱竹琴的声音是需要天赋的,音调找不好,唱出来还是没有味道。接着他为我们展示了出自他本人的一本书——《八窍珠》该书记载了他一生的说唱选段,我们纷纷上前进行瞻仰。时光飞逝,历时两天的竹琴调研之行在王爷爷的琴声中渐渐进入尾声。下午我们回到县城的住所整理有关这两天的调研资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演变,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些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东西都因没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正如“王氏竹琴”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正面临即将消失甚至已经消失的可能。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大家,希望借此微薄之力能把这濒临失传的竹琴艺术能够大家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