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2017暑期“三下乡”
“纳西风情,东巴文化”调研队
活动简报
第一期
内江师范学院新闻学院“纳西风情,东巴文化”调研队编
2017年7月11日
目录:
l 纳西文化——东巴纸
l 纳西文化——木府
l 纳西文化——束河古镇
纳西文化——东巴纸
七月九日,团队到达云南省丽江市开始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三下乡”活动,团队将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前往云南省丽江市开展关于纳西族风俗文化的专题纪录片拍摄活动。在活动中志愿者以提升专业水平、提高自身能力为目的,想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变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纪录片中志愿者以解说员的身份带着大家一起参观了解纳西族风俗文化。镜头中志愿者身着有内师标识的服装展示专业水平,镜头外代表学校的学子展现良好的综合素质,将内师的种子播撒到每一片土地。
第一天,团队来到丽江市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在丽江古城里,有一家名叫东巴纸坊的商店,里面的商品是流传至今的东巴纸,非常具有纳西族文化特色。店主向志愿者介绍,东巴纸制作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原材料,东巴纸原材料含有微毒,这种纸张具有千年不腐不蛀的神奇功效。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间,只有被纳西人尊称为“东巴”的祭司才能够用这种纸来抄写经文。用东巴纸抄写的不少经文已经保存了几百年,至今仍然完好如初,字迹清晰。但是现在掌握东巴造纸技术的传承人已经为数不多。在采访过程中,店主向志愿者展示了东巴纸的制作过程,把东巴纸的原材料弄碎做成纸浆团,然后放在水里打纸浆,最后把纸放在平木板上进行风干。在采访的最后,志愿者们与店主合影留念。
纳西文化——木府
在丽江古城中,团队采访了当地的纳西族妇女并合影留念,观赏了纳西族传统的四合院,也领略了纳西族独有的三眼井,第一口井可饮用,第二口井用来清洗果蔬,第三口井用于清洗衣物等。
七月十日,志愿者来到了丽江古城中的木府,在大研古镇最具有文化价值的就是木府。木府是丽江的统治者木姓土司的旧址。根据木府里解说员的介绍,在古代木司的设立就是为了稳定云南地区的稳定,防止段氏家族以及藏区对明朝的侵犯。进入木府,第一个就是议事厅,议事厅的座椅上放的虎皮,这象征了一种权利,而内顶上有一条四爪水龙,在古代,木府的建筑大部分是木料,所以意为保护木府不受到火的侵害。议事厅后面是木府最高的建筑万卷楼,万卷楼是木府唯一的一座三层楼的建筑,万卷楼是木司用来学习汉文化的地方,这也显示了木府对于汉文化的重视。接着是木府的家院,在家院里志愿者看到房间里的床比较小,解说员就为志愿者讲解,现在的木府家院都是按照民间的装饰来布置的,而床这么小的原因在于在古代纳西族男女分工非常明确,女子负责干活,男子负责读书考取功名或者跟随木司打仗,所以在生完孩子之后,纳西族的男女都会分床睡,所以纳西族的床都是较小的单人床。在家院里,地理位置最好最高的是木府长女的房间,在古代长女的地位很高,因为长女是作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给家族带来了和谐稳定,长女对于整个家族的奉献是很大的。根据解说员的介绍,木府一共遭受了三次损坏,所以现在的木府是新修复的,而且现在的木府面积没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大,由此也可见木府的衰弱。
纳西文化——束河古镇
七月十一日,志愿者来到束河古镇进行拍摄,束河古镇是丽江所有景区的核心部位,是游览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长江第一湾和三江并流风景区的枢纽点。束河古镇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束河古镇里的四方街是一个类似丽江古城四方街的广场,面积约250平方米,亦称束河四方街。广场四周均为店铺,古老的木板门面,暗红色油漆。还有店前黑亮的青石,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以及闲坐的老人,勾勒出束河古朴自然本色。站在广场中心,细细观察体会,大研古城四方街完全是束河的翻版,纳西民族由游牧向农耕,再走向城市,从这里可找出一些痕迹。
在束河古镇里有一个“九鼎龙潭”,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束河人奉为神泉,于是建有北泉寺。北泉寺源边临水一角,有一个“三圣宫”楼阁,为传统四合院,里面供奉的皮匠祖师。因为是束河人的骄傲,这里有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同时也是重要皮毛集散之地。
束河、白沙一带是纳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点,也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这里古迹荟萃,可感受更古朴的束河。
经历了三天的实践拍摄,志愿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志愿者团队的成员来说,这是一次在学校没有的锻炼机会,志愿者每个人为了每个镜头都力争做得最好,相信通过志愿者的努力能让纳西文化能够被更多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