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 您的位置: 首页 >> 第二课堂 >> 公益实践 >> 正文
    #青春内师,实践在路上#工作简报(三)
        来源:   作者:网站管理员   查看:

    内江师范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

    “探寻美丽的扎染传说”调研队

    工作简报

    [第一期]

    内江师范学院“探寻美丽的扎染传说”调研队编

    2017年7月10日

    目录:

    ◆初访非遗文化——自贡扎染

    ◆走访民间艺术,探寻历史渊源

    ◆亲手制作,感慨良多

    初访非遗文化——自贡扎染

    7月8日早上八点整,团队成员们早早的来到了行政楼前面的空地集合,今天是团队出发去自贡的日子,将要去探寻这美丽的传说——扎染,每一个队员的内心既忐忑又十分期待。

    在历时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后,队员们到达了目的地——自贡扎染工艺坊,在王厂长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扎染工作区间,一踏入工作间,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又一片藏青色,据王厂长的介绍,这种藏青色,是最古老的染料的颜色。看见工作室里面琳琅满目的扎染作品,队员们的赞叹声仿佛是预先设计好的一般整齐。一边王厂长一直在一旁给大家讲解扎染的历史文化,一边是阿姨的制作演示,队员不由得心生一种敬佩和对非遗文化工艺的赞叹。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接触的西方洋玩意多了,学习的中国历史文化越来越少了,想去了解非遗文化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传承二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现在教育的缺点,也是数字时代带给我们的后遗症。然而,作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应该摒除这一观点,拿起传承这面大旗,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文化。

    走访民间艺术,探寻历史渊源

    7月9号早上八点半,按照预先的约定大家在宾馆楼下集合,吃完早饭以后,志愿者们来到了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跟着解说员的脚步先来到了博物馆的大厅,听解说员的介绍,博物馆是1959年在邓小平先生提议下修建的,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馆内珍藏有传统的盐史文物,乾隆时期的井盐生产工具,制作精良的打捞工具,具有珍藏价值的契约账册等珍贵史料。

    很幸运的被老师带去看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在那里志愿者们看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独具魅力的沧桑历史。跟随着解说员的脚步,志愿者们谦卑的走过了盐业历史数千年的历史跨度,感受到了那动人心魄的美丽。中国民族是勤劳和智慧的民族,他们用原始的工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志愿者们在感叹先人们丰功伟绩的同时,同时也意识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性。

    亲手制作,感慨良多

    7月10日早上九点,志愿者们如约来到工作室,透过玻璃门便能看见里面有一位面相慈祥和蔼的婆婆坐在靠椅上工作,推门进去,发现那原来是张晓平老师,老师早早的就到工作室等侯志愿者的到来。

    志愿者们围坐一起,张老师耐心的分析了全国各地的扎染文化,云南大理属于白族扎染风格,江苏南通的扎染有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风格味道,湘西扎染则有当地苗族的感觉,其中四川汉族扎染则是最为正宗,也是唯一的传承。

    理论知识学习完毕以后,队员们开始亲手制作,有的用线缠出许多花样,有的用针扎,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风味,每一件作品都如同老师所说,世上仅此一件,绝无雷同。的确如此,但凡是纯手工作品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一根线的绕法,每一个针眼的位置,都绝对不会一模一样,这也是扎染的魅力所在。每一件作品都是限量版,都是这个世界上仅此一件的美丽。令志愿者们叹服不已,同时坚定了学好扎染的决心。



    •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版权所有
    •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邮编:641100
    共青团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