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文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三下乡”先进教师孟光全副教授
编者按
孟光全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在内江师院中文系文学教研室工作,担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训诂学等教学工作,热爱古代文化、古典文学和教育事业,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文学)、古代文化。
先后刊发论文十余篇,如《诗心的会通—〈诗经·国风〉与《另一种趣味——从〈碾玉观音〉管窥宋话本的叙事美学特点》《诗赋叙事文学在清真词中的渗透》《〈洛阳伽蓝记〉中的庶民群像》等,出版《〈洛阳伽蓝记〉研究》专著。
2015年7月中下旬,孟教授历时十余天,与内江师院文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12名学生,赴湖南永州江永进行了“女书暨村落文化考察”活动。近日,学生特地走访了孟教授,请他与我们分享考察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与难忘的记忆。
初访感受,心生敬畏
孟教授常说自己只是“一介书生”,然而家中简朴的布局,浓重的书香气息和满满12架书柜,却使“书生”二字饱满了许多。文人总是会有自己的介绍工具,孟教授用的是一张自己制作的看似像书签的名片,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小小卡片显得水灵透彻,正面是教授很喜欢的张大千的荷花图,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多姿美丽,反面则是晚年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印着孟教授最爱的一句话“每行吉祥事,常生欢喜心。”在秀气灵动的山水之间,为这句话平添了几分韵味,耐人深思。
孟教授坦言道:“内江师范学院近期做了很有意义的两件事:一是沱江学子讲座,二是文化考察活动。这两件‘欢喜事’,且自己有幸能够参与其中便是一种‘欢喜心’了。”孟教授对院校的支持、对关切考察的所有师生,和准备过程中他人给予的热心服务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同时,也收获着满心的感动。孟教授回忆着女书之行准备过程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娓娓道来:“在出行之前,我和一行的同学多次开会,反复商讨,才确定好主题。我也给同学们推荐了书目,比如< 古村落丛书>等,希望一行同学能下足功课,有所收获。”“女书暨村落文化考察”是此次孟教授一行人的主题,以女书考察为主,辅之以了解村落文化,这样,才能完备的理解、研究女书。作为带队教师,出行前连续数周,孟教授阅读着相关书籍,在江永官网上阅览着有关女书的资料。
女书结缘,求根探索
孟教授与女书结缘是在2000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学术会上。孟教授与一位名叫潘慎的学者成为同寝舍友,而他正是研究女书早期的学者之一,在分别之时,潘老学者将一幅女书书法赠予孟教授,那是神秘而古老柔软又直挺的女书字体:“知足常乐。”短短四个字就足够表达了潘老学者对孟教授的美好印象。此后,孟教授就多次关注女书文化的根源和时代背景等宏观的知识。关于女书的由来,学术研究界说法不一,而孟教授思考后认同的则是,在清代的时代大背景下,女性受教育的人群逐渐增多,一种对文化的渴求促使了女书文化的形成,如《香(向)咳集》《闺阁诗钞》等女性文学开始涌入社会风流。孟教授特别指出:“在关注清代这样的大背景时,台湾作者这一点做得很好,而大陆应该多多学习,多做学术性的研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孟教授是个热爱自然山水的学者,此次活动有12人参加,历经10多天的舟车劳顿,克服外界的艰苦条件,依然顺利完成了考察。细致的孟教授一边指着中国地图,一边讲解着此次经过的山山水水。在前往江永的途中,他看到的最美景色就是乌江,水是清澈透亮的绿色。途中还经过了沈从文早年生活的小镇,以及柳宗元被贬十年之地----永州,柳宗元就在潇萧水边写下千古名诗《江雪》。孟教授缓缓吟着诗句,随后说到:“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那种沉寂的清淡和渔夫孤傲的形象都描写的淋漓尽致。”闲聊中,孟教授鼓励记者一定要外出多走一走看一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衣食住行,彰显风度
孟教授一行人到达江永县时,就借住在女书传人胡强志家中(胡家是“女书世家”、“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女书工作室”),他的婆婆高银仙是女书大师之一。主人家有专门陈放着女书传人的刺绣、剪纸、墨宝、发簪等生活用品,也有着关于女书的各种文献资料。孟教授在女书世家陈列室里翻阅着典籍,做着笔记,因为时间有限,只好用手机拍下关于女书的文字,后期再进行资料整理。提到这里,孟教授笑着说道:“这些都是研究女书的一手资料,得花些时间多次研读。”女书园同时是当地女书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当了媒介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孟教授在此次调查中了解到:许多研究女书的大家名家都与主人家有联系,例如清华大学的赵丽明博士,武汉大学宫哲兵老师,中南民族大学的谢太明老师。孟教授结合着大家的研究成果,做着自我对女书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从气候条件到生活条件,都是艰苦的,天气酷热,孟教授半百之年,舟车劳顿,加之中暑,使得血压升高,使得身体有些吃不消。条件限制,孟教授稍作休整,随之投入到女书考察之中。途中,也发生了一些趣事。提到这里,老师不禁笑道:“这是一段有趣的经历,一笑可罢。”孟教授看着同学们的多日劳顿,于是赶集割肉,想为同学们对一顿家乡菜----梅菜扣肉,由于对当地菜品的不了解,误将一菜作盐菜,主要原料的缺失,扣肉只得作罢。教授于是买一些青红辣椒,做起了回锅肉来,五花肉切片,分成几锅,孟教授为同学们做起了午餐,炒出的回锅肉色泽鲜艳,形美、色美,对于同学一行来讲,可谓是路途中的一顿佳肴。提及此事,教授说到:“我希望用民间最质朴的方式直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这源于自己母亲为人处世的礼节,我想,这也是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在寻访古村的时候,孟教授经过了桐口村、荆田村、河源村以及千年古村上甘棠村。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历史悠久的门窗雕刻,图案题材多样,有人物、山水、花鸟,美丽通透,富有层次。看到此景,孟教授立即用手机拍摄下这些即将消逝的精美作品。在记者对残缺的雕花、壁画等古物感到遗憾时,孟教授也同样表达着作为学者一面的惋惜之情:“村落文化在不断流失,而我们想要保留先人留下的文化痕迹,私以为只有将居住的人群整体迁移出来,延续传统,才能保留历史最初的样子。至少应该保留一处或多处完整村落的典范,恢复其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有能力时可以修筑博物馆进行收录典藏,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保护。”
谈及对女书等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孟教授滔滔不绝着:“在今天,变的是人们对故乡的情感,不变的则是归尘归土的传统文化内在精神。女书文化也不只是江永的财富,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根留住,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美丽。”一个没有传统文化没有底蕴的国家,将会面对的仅仅是毫无竞争力的空洞发展。
平凡书生,不凡内涵
孟教授的平易近人和踏实平实都流露在生活细节当中,考察时他就用平民的眼光看到进村的一条路设计的缺陷。在村落中,一条漂亮的铺着鹅卵石的小道蜿蜒而出,孟教授却看到的却是“漂亮”背后的华而不实:“鹅卵石的小道的确显出浓浓田园气息,但作为村民进出的唯一通道,农运贩卖时甚是不便。”
孟教授还与我们打趣分享了倪瓒因洁癖洗梧桐树叶的小故事、考察中来自同学的温暖以及村民的质朴善良。考察期间,与孟教授一路随行的就是《柳河东全集》、《管锥编》等,他常坐在一颗580年重阳木古树下,身后是梵高式的金灿灿稻田,在此读书、静心,不远处母牛、小牛犊在安宁地吃草,读书让他无比畅快与安宁。
采访中,气氛亲和愉悦,我们在孟教授亲切斯文的背后,分明能感受他内心的丰沛、对学术的严谨与执着、对生活对平民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