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中和思想”-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
5月31日晚7点,由文学院2014级2班学生魏丽主讲的以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与“中和思想”为主题的“沱江学子”讲坛于第一学术报告厅正式召开。莅临现场的嘉宾是文学院副院长高佳老师。
在开场,魏丽通过描述从自己小时候经常吃药打针、看见伯父进手术室的场景以及在农村生活的一点一滴等方面想到:有没有一种医术让病人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手术刀而是温暖的双手;有没有一种为人之道是平和的而不是紧张的。由此,她踏上了研究《黄帝内经》和《中庸》里的“中和思想”之间联系的道路。
《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中和思想”是一种利于人类团结的思想,是一种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当着两种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便产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反应。
本次演讲阐述了两者间的联系,内容分为“和”的含义、“和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黄帝内经》与“中和思想”的现实作用以及如何做一个“中和”之人五个部分。首先“和”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待人接物以调和而非暴力为手断的处事风格。随后,她提出了“和”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目标,调和为手断,和而不同为原则的文化。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理论精髓是“致中和”,特色魅力是“和而不同”的特点。而“和”文化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为阴阳和谐、术数和谐、因人而异。其中也有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左传》中写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立德即为做人,立功即为做事,立言则为做学问。一个“中和”之人应当做到外放的为人处事和个人的内在修养,为人处事要“中”,不偏不倚,情绪修养要“平”,修身养性。最后,她感慨目前在中国,中医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中医学没有新生代的青年人来继承和发扬这个问题,并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对中医学的研究事业中。
晚8点整,讲座在观众的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至此,本期沱江学子讲坛也由此暂告一段落!
(文/雷静雯 图/印雨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