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清华棹雪而来,一场教育盛宴——2015年全国基础教育发展论坛如期在清华园举行。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校长成长之路"主题,来自全国超过130名教育界专家学者、知名校长参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传递教育好声音 责无旁贷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类的知识和信息带来爆炸性的增长和分享,但是它本身不可能带来伟大的思想,它的作用在于更方便地传播伟大的思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认为,互联网想要颠覆教育,尤其是全面颠覆教育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但是互联网能够对教育进行补充、对教育的手段进行革新,到最后,互联网变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毫无疑问的。
在面向全球视角谈教育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则对“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再认识与中国的教育治理”这一主题阐述了见解。陈志文通过举出大量的实例,验证了西方的教育是两个体系,两条道路,精英必须是付出和严格的约束、惩戒,不可能没有惩戒。 “西方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一定要理解其中的精髓,要结合他的文化制度去理解,而不能只是照搬,理解表面文章,比如说尊重,比如说他的社会制度,” 陈志文认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过度的娇宠是我们的问题,是做家长需要解决的。”
互联网使得教育资源大大扩展,这也意味着禁锢校园的围墙将会被推倒。因此,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夏谷鸣副校长发表了《从课堂教育当中来看互联网对人的影响》的主题演讲。通过讲述学校开设的三门选修课这个故事,夏谷鸣认为,互联网课堂教育中,资源不再局限于老师、课本、图书馆,全世界都是学校的资源,只要有了互联网,便可以实现零距离的交往、沟通和学习。
夏谷鸣指出,无围墙的学校要求校长跟教师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文化领导力和创新精神。“一个人生来就具备创新能力,但是我们后天被抑制了,我们还是要重新发扬我们的创新精神。”
学校平台化、教师创造化以及学生个性化同样也是学校教育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重新定义。“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表现出了跨界融合、大数据和游戏化三个特征。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校长孙先亮发表的《互联网+教育,学校发展的新景观》主题报告中,重点探讨了进入新时代以后,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孙先亮说:“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个性发展。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潜力,对于每个孩子而言,他要做的事情要高于我们的估价,学生是可以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学生可以去不断完善自我,这是我们做教育一个基本的判断,也是个前提。”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邓晓红结合学校应对互联网时代所开创的一系列实践案例指出,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教育者,必须融入到洪流当中,当我们自己能够打开我们的思想,拥有很多创造和创新的时候,学校、孩子才能有更多的创造和创新。
谈到互联网,必然会谈到互联网思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双语幼儿园校长王国平对互联网思维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谈到,互联网的思维无非表现为三点。一是把我们周边所有的人和事都当做可利用的资源;二是把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包括学生和老师。三是互联网将世界容纳在一个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将是互联网的一个资源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