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伴随着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孩子们清脆响亮的《木兰辞》朗诵表演,2016年“教育的未来——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成长”教育论坛于12月25日,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礼堂举行。
本次教育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语言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承办,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腾讯网教育频道、北京阳光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国棠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小优科技有限公司协办。论坛邀请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教育学者、艺术家及1000余名全国校长、教师家长代表、少年儿童参加。论坛主要探讨在瞬息万变、充满挑战的未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努力,让中国孩子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定位,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知道自己文化的根,立足现在,勇敢地迎接未来挑战。
全国少工委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
论坛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主任,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主持。在教育论坛上,全国少工委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做了主旨发言,他提出:童年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能让孩子们拥有文化的自信与包容,他们有一天终究要长大,但是不管他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知道自己是有根的中国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提出,应该让孩子们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他认为“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文化引领风气之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应该包括“无畏而博大的创造精神”“刚毅而包容的思想精神”。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今的青少年,他们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每天都感受着时尚、科技的快速变革。面向当代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接近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更好地面向教育的未来。
知心姐姐卢勤
那么,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他们是怎样看待传统文化的呢?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呢?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发布了由《知心姐姐》杂志开展的“知心调查”——《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易被孩子接受》,调查共涉及全国12个城市及地区,近三千名中小学生参与了调查。调查的核心观点为以下几点: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城市最为薄弱
数据显示,近8成学校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并且有专门的教材。近6成孩子表示“非常喜欢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有趣”。大部分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孩子们对课程反响良好。但是,在对地区数据对比分析时,调查发现:
从课程设置和内容丰富程度来看,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小城市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最为薄弱。
二、家庭中,传统文化教育应重视情感与传承
本次调查也设计了一些与家庭有关的调查问题。其中有一题是: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 整体数据显示,只有不足两成的孩子没有和家人参加过任何传统文化活动。另一个问题,孩子们是否喜欢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呢? 超6成孩子表示非常乐意和家人一起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并和家人乐在其中,只有极少数孩子表示不太愿意。
在调查中,超6成的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在问到喜欢过节的原因时,将近一半的孩子表示“和家人团聚很开心,增进感情”,远远高于收礼物吃美食和放假很自由这两个成人眼中孩子喜欢过节的理由。而相较之下,对于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孩子们的喜爱程度却不及圣诞节和万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节日仅仅是“小长假”,只有外出旅游和吃喝活动。缺少传统文化内涵,让这些传统节日在孩子们心中日渐淡化。
另外,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虽然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有一定重视,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风、家庭文化的传承。在问道“家人是否经常给你讲自己家族的故事”时,只有三成左右的孩子表示“家人经常和我说”。
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重视沃土的力量
在本次调查的对比分析中,调查组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老少边贫地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却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经济发达地区。在“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的调查中,老少边贫地区孩子与家人一起“听讲座、看演出”和“参加地方民俗活动”的比例均为三类地区最高。此外,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在参与活动时,感觉“我与家人都乐在其中”的比例也高于另外两类地区。在回答“家里人和你说过有关家族的故事吗?”时,44%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选择“家人经常和我说”,明显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
在问到“你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对你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时,老少边贫地区孩子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大城市孩子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增长知识和见闻”。
大城市经济和文化资源集中,有实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老少边贫地区是怎么做到的呢?调查组发现,老少边贫地区有一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一是,多民族融合,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二是,地方传统风俗保留相对完整;
三是,依然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得以让地方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这一发现让调查组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是可以学习的、有形的知识和技艺,更是浸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习惯和信念中,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力量正是深植于民间生活的沃土之中。
四、孩子们更期待符合儿童趣味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在问道“你希望接受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时,孩子选择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更新鲜更时尚,符合我们的趣味;互动性强,可以亲身体验;生活中用得上,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要想让“爷爷奶奶才会喜欢的东西”同样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探索如何与现代化、如何与当今儿童的趣味相结合的问题。在北京地区,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联合知心姐姐团队和国内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尝试着在学校开设“传媒书苑”传统通识课程,以“通礼懂爱,创新智慧,治天下明责任”为核心目标,研发了针对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78节课程。在课程实践中,孩子们普遍反映喜欢“神话传说”“古代圣贤”“意趣生活类”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很有趣,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而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方式,还是参与体验、动手实践类的课程。例如,端午文化节中的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参观皮影馆、博物馆的社会考察类课程。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的主题手工课程——剪纸、陶艺、茶道、制作毛猴等课程也非常受孩子们喜欢。传媒附小的孩子们提出:如果能把传统文化课程和游戏、动画片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
“有趣味、记得住、用得上、好体验、听得懂、便参与”,是真正受到孩子们欢迎的传统文化教育,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新闻主播,博士海霞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也来到了论坛现场,他期待通过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将中国孩子的生活、中国孩子的故事、中国优秀的文化带到世界。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 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王尧分享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道”。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新闻主播、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语言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海霞女士上台做了“表达成就人生”的演讲,她认为表达是成就人生重要的机会,不表达,没机会,家庭永远是倾听孩子心声,让孩子勇敢表达的摇篮。
在论坛上,敬一丹访谈了中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李苦禅老师之子李燕先生、中国现代漫画和连环画先驱、美术教育家孙之俊先生之女孙燕华老师。两位老人家分享了“真诚、以诚待人、诚信、朴素”的家风,讲述了许多动人的家庭教育小故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
中央美院的董梅教授分享了“美的文化与美的人格”的演讲,她提出了“敏于感、富于情、正于性、会于意、见于道”中国人格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徐勇教授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非教育化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分享了“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与文化自信”教育观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分享了“核心素养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演讲。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立军分享了“提升阅读品质,传承优秀文化”的观点,他认为阅读与经典诵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载体。作文教育专家罗珠彪分享了自己的语文生态梦想,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于恬恬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影响与传播”。
论坛上,来自北京、苏州、西安等地的校长们也分享了学校以“通礼懂爱、智慧创新、知天下明责任”为目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植传统文化之根,塑学生精神之魂”的美好愿景。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金帆民乐团的孩子们表演了民乐《太阳颂》。曹灿、雅坤、虹云、陆洋、陈亮、王宇红六位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导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教授们现场表演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的示范朗读,为现场的来宾带来了一场声音艺术的盛宴。
论坛达成了共识: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长路漫漫,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唯有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